碳權時代-房地產投資新趨勢與碳費2大影響面向

碳權時代-房地產投資新趨勢與碳費2大影響面向!

前言

碳費 」這個名詞,相信大家已經不陌生了。但碳費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究竟有何關聯?對許多人來說,碳費可能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似乎只是網路上某些新興政策的術語。然而,如果碳費的實施會影響房價,這是否引起了您的興趣?若房價因碳費上漲,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本文將深入探討碳費對房地產的直接及間接影響,並分析投資者應如何適應這一變局。

 

什麼是碳費

碳費是指對企業或個人因排放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而徵收的一種費用。碳費的目的在於鼓勵減少碳排放,並將碳排放的環境成本內部化,使得排放者承擔一部分環境保護的責任。

台灣立法院通過了《氣候變遷因應法》(原《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其中規定將逐步引入碳定價機制,包括碳費和碳交易系統。碳費預計於 2025 年開始收費,主要針對高碳排放的企業,例如:鋼鐵、水泥等,透過徵收碳費來促使企業降低碳排放。企業需持有足夠的排放配額來覆蓋其實際排放量,若排放量超過配額,則需購買額外的碳權。台灣致力於在 2030 年實現溫室氣體減排 20%、2035 年減排 50% 的目標,碳費將成為達成這些目標的重要工具。

 

碳費對房地產的直接影響

建材成本、房屋建造成本上升

講到對房地產的直接影響,最直觀的肯定就是房價的上升,目前仿間許多消息在謠傳房屋成本在企業被課徵碳費後可能轉嫁給消費者,不少消息表示將會再漲價 5 – 15 %,讀者們試著再想想現在的高房價再漲價 5 – 15% ,總價高的現況再漲個 5 %就接近百萬,對一般小家庭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但讀者們試想這樣的漲價幅度是有依據的嗎 ? 我們接下來看看主管機關環境部怎麼說。

針對課徵碳費房價上漲的議題,其實環境部製作了許多文宣與新聞稿來做出回應,如下圖我們可以看到環境部提供的一些數據,就房價的結構來看,土地成本大約占 30 – 40 %、利潤及營銷成本約占 30 – 35%,營造成本約佔 15 – 35% (以上數字為概略估算並非實際支出),而營造成本裡最重要的支出就是建造原料,鋼鐵、金屬等建築組件約佔了 21 %,水泥製品約佔了 10 %,整體而言對建造房屋的總成本來說並不多,且碳費課徵對鋼鐵、金屬等建築組件約增加 2.8 %的成本,對水泥製品約增加 3.2 %的成本,故我們可以推估碳稅實際影響總成本的比例為 21 % * 2.8 % + 10 % * 3.2 % = 0.9 %,符合日前環境部所發出來得文宣與新聞稿。

( 圖片來源 :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
( 圖片來源 :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

現階段的房地產狀況,只期望碳費讓房地產漲 1 %是不實際的,這些只是現階段我們所能夠推估的情況下,雖然碳稅的推行本次並未包含到營建業、不動產業,只針對的企業多為上游生產商,如鋼鐵、水泥、石化、半導體等製造業,但碳費的成本可能會傳導至其他供應鏈環節,間接影響物價。依照環境部過去委外報告建議每噸 300 元的碳費估算,排碳大戶每年恐增加百萬元到十億元不等的碳費支出。所以後續的售價依舊會充分反映成本。

 

碳費對房地產的間接影響

市場價格轉嫁與「綠色通膨」

碳費可能會引發「綠色通膨」,即企業為應對碳費增加成本而提高產品售價,最終推動整體物價水平上升。房地產市場也將受到這種間接影響,特別是在原材料價格上升的情況下,房價可能會被推高。然而,這類上漲不是直接由碳費引起的,而是由於整體市場成本的上升所致,但不徵收碳費也是不行的,我們後續再來說明。

經濟環境與消費力的影響

碳費的引入可能會影響整體經濟環境,進而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力和市場需求,依環境部招開的第 4 次碳費費率審議會,已經有針對不同的碳費費率進行模擬評估,分析結果顯示,在每噸 100 元到 1,000 元的費率情境下,對國內生產毛額( GDP )影響為 0.02 ~  0.18 %,對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的影響則是 0.01 ~ 0.12 %。雖然一開始實施對整體經濟及物價影響不會造成顯著影響,但隨著碳費的擴展及門檻的降低,中小企業的經營壓力將逐步加大,對未來房市的間接影響值得關注。

政策與市場反應

這樣聽起來對台灣企業的影響很大,政府又為甚麼要推動呢?
其實徵收碳費是為維持出口競爭力,奇怪吧 ! 明明成本上升了卻說是增加競爭力。因為國內若不收碳費來降低碳排就將商品出口,那就是要把錢繳給其他進口國家做徵收,如此一來還不如把碳費繳給本國政府,像歐盟政府喊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出口商品就必須取得 CBAM 憑證(CBAM certificates)後,產品才能進入歐盟。一旦生產地碳定價(碳稅、碳費)低於歐盟碳價規定,進口到歐盟關稅區,就要購買 CBAM 憑證,可稱為是「碳關稅」。尤其台灣以外銷市場為主,出口占GDP(國內生產毛額)達 7 成,因此國內徵收碳費,將是不可避免的方向,藉此與國際市場接軌。

 

房地產投資又該如何應對

筆者認為我們可以把「碳費」當作未來可能的一項潛在的市場動因,知道房價有可能會有些許上漲空間,但這並不應該當成是你投資房地產的最大原因,而是你應該回頭過來看看,過往投資房地產最重要的是甚麼,「Location ! Location ! Location !」地點這種最耳熟能詳的條件,事實也正是如此,我們更應該注重在該投資案件的地區、交通的便利性 (鄰近高鐵、捷運、主要道路)、生活機能 (周邊有學校、公園、超市、活動中心、商業設施)、屋齡 (是不是要翻修)、樓層 (高低樓)、房型 (是否符合現代家庭)、總價 (目標客戶多寡)、新興發展區域等內容,著重於房子本身的條件與價值,找到理想標的。如此一來當「碳費」議題的浪潮襲來時,手上的房子也會跟著水漲船高,回饋您當初下足功夫尋找標的的辛苦,享受市場為您獨到眼光的認同。

 

結論

「碳費」對於房地產,筆者認為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股票市場上的一個題材,而且幾乎所有標的都會受惠,試想如果新成屋、預售屋都會因此而在上漲,那預算不到的消費者們便會退而求其次的轉往中古屋市場,進而帶動價格。然而,無論市場如何變動,我們應該回歸到最初的出發點,房地產的自身條件才是最能體現價值的最終因素,也是我們最應該下費苦心的投資核心。

訂閱電子報_單篇文章
訂閱電子報_單篇文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