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前受到川普關稅政策衝擊,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盪,台股也隨之波動。此時,避險需求升溫,許多投資人開始重新評估資產配置,尋求穩健的資金停泊處。
在台灣,房地產向來被視為保值選項,加上長期低利率與新青安貸款等因素,即使非投資目的,也可能吸引資金流向房市,再次引發「資金是否回流房地產」的討論。
儘管如此,我們也不能忽視當前房市仍處於高位的現實。通膨壓力、政策調整以及利率走向,皆是可能影響房市的潛在變數。此次股災所帶來的效應,究竟會推動房市再攀高峰,抑或是使原本觀望的民眾更加保守呢?
股災對台灣房地產市場影響
國際股市劇烈震盪之際,投資人往往感到徬徨,轉而尋求更穩健的資金停泊處。此時,房地產便經常成為討論焦點:「既然股市波動劇烈,不如轉入房市以求安心?」
股市跌,房市反而熱?
「股市跌,房市漲」乍聽反常,然縱觀台灣歷史數據,此趨勢屢見不鮮。對比高雄房價與台灣加權指數可見,每當股市大幅修正或盤整,資金常轉入房市避險,進而推升房價。
- 2008年金融海嘯:台股腰斬,高雄房價震盪後速彈,資金明顯轉入。
- 2020年疫情爆發後至今:股市劇震,高雄房價自2021狂飆近倍(13.9萬至27.4萬,漲幅97.1%),相較台股反彈,多數資金轉進房市求穩。
這些關鍵事件揭示:股市與房市並非互斥,當股市波動加劇,資金傾向轉向更穩健的房地產,使其成為「資金避風港」。
台灣房市結構與政策環境亦有利資金轉移:政府政策(如新青安)支撐房市,首購族、剛需族群為基本盤,銀行利率相對穩定、房貸可負擔。
股災雖使整體經濟氛圍轉弱,對房市不盡然是壞事,反可能因資金流動,成為某些區域、產品的「潛在買點」。
資金避險需求旺盛,房市遂成資產轉移熱點
在台灣,資產配置選項相對有限,除了股市、房市,便是定存或保險。當利率缺乏吸引力、股市又劇烈波動時,房市的「資產避險」功能便益發凸顯。
尤其對持有現金的投資者而言,相較於低報酬,本金虧損更是他們的首要考量,此時房地產「抗跌」、「可收租」、「能保值」的特性便極具吸引力。
例如,2024年底股市劇烈波動,許多民眾對科技、AI股高點存疑,但同時台中、高雄熱區卻見自住買盤持續觀望甚至進場,因投資人深知,相較高風險炒股,不如購入具基本面、未來可自住或出租的好房,風險較低也更安心。
政府角色關鍵:新青安與低利支撐房市信心
2023年新推出的青安貸款,以最長40年期、寬限期及利息補貼等優惠,吸引年輕首購族進場。即使股市震盪,穩定的自住需求亦為房市提供支撐。
再者,2025年3月央行決議維持利率不變,這對房市亦是強勁支撐。房貸利率攸關購屋成本,利率持穩能讓買方更確定購屋預算,避免因未來利息驟升而退卻。故而,縱使外部環境不穩,內部政策卻在穩固房市基本面,也為資金轉入房市增添信心。
房地產的特性
房市與股市情緒反應不同,常有3至6個月以上的延遲,包含簽約、履保、核貸耗時。因此,股市震盪後,房價不會立刻鬆動,但成交量將先下滑,議價空間擴大,最終才可能反映於價格。
這不代表房價崩盤,而是「剛需仍在,投資觀望」階段,尤其精華地段、交通成熟區,價格多為「盤整」,不易驟跌。這意味房市修正初期,反而是自住與首購族冷靜篩選優質物件的時機。
台灣房地產市場的韌性與挑戰
儘管川普的強硬貿易政策引發國際股災,對台灣房市的直接衝擊並非「崩盤」。相反地,這波外部震盪更應促使我們聚焦台灣內部房市的結構性變化與趨勢。以下幾點,房市氣象台將帶領大家深入剖析此次市場震盪對房市的實際影響。
台灣房市基本面是否穩固?
台灣房市並非仰賴短期情緒,而是由穩定的剛性需求支撐,如首購、新婚家庭及長輩為子女置產等。即使股災衝擊部分投資,這些具備「住屋需求」的族群並不會離場,僅可能延長觀望期,等待更合理安全的進場時機。
短期觀望、長期仍持穩
房市氣象台深入市場調查,觀察到市場情緒確實有「慢下來」的現象,如開價未降但成交趨緩,仲介亦表示看屋量減少,惟仍有穩定詢問,顯示非無需求,而是處於觀望、比價,甚至等待讓利時機。
房市未來三種可能走勢
(1) 產品分化:高總價產品(如豪宅、商辦)將率先承壓,其買盤仰賴高資本族群與企業,易受股市不穩和資金保守氛圍影響而快速萎縮。郊區或蛋白區建案也可能因資金排擠及建商成本壓力而讓利,局部修正價格。
精華區剛性需求產品則不易立即降價,將呈現買氣趨緩、成交期拉長的現象,需更長時間議價方能取得較佳價格。
(2) 時間差效應:房市反應通常較股市遲緩,約需 3~6 個月甚至更久。初期開價維持高點但成交量下滑,隨後買方開始議價,建商釋出讓利空間,最終才會進入實質價格鬆動的修正期。
因此,觀望者可把握此「市場冷靜期」深入研究,並與仲介或建商洽談,現階段或能爭取到較以往更優惠的條件。
(3) 信心因素主導走勢:此波震盪是否演變為全面修正,關鍵在於市場「信心」,而非單純經濟數據。一旦首購、自住買家因景氣不穩、收入壓力而卻步,房市才會真正降溫。
目前市場雖處觀望,但尚未出現恐慌,長期房價抗跌及土地稀缺的觀念仍是支撐。
這個時間點,適合「看」、「選」、「比」
此刻正是靜心「看屋」、「挑區」、「比條件」的好時機。可趁建商讓利時機出手,或先觀望、整理資訊、篩選物件,待條件成熟再進場。房市不只看價格,更要綜合評估生活、財務與未來發展。
結語
川普政策引發的股災,促使投資者重新評估資金配置。房市氣象台發現,股市震盪雖引發焦慮,卻也激發部分投資人尋求穩定實體資產,房地產因此重獲關注。
此刻應冷靜分析,而非盲目跟風。對剛需購屋者或穩健投資者而言,此市場氛圍實為良機。
建商讓利、市場觀望、議價空間擴大,皆利於買方,與其待市場回暖再競逐,不如把握「冷靜期」審慎選屋、洽談條件。
房市氣象台提醒您,投資置產切忌憑感覺,務必洞察趨勢與風險,房地產非股市可瞬時脫手,屬長期決策,無論自住、投資或資金轉移,於此微妙時機,更應審慎觀察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