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少子化5大現象帶來的議題與房價未來走勢推估

台灣少子化5大現象帶來的議題與房價未來走勢推估

價太高了,沒房子不敢結婚也不敢生小孩

 

112年青壯年結婚與生育率
112年青壯年結婚與生育率

根據內政部 113 年第八週內政統計通報有關 112 年我國青壯年婚前有無自有住宅者之結婚率與少子化之議題討論。不考慮住宅擁有的時序時,擁有自有住宅者的結婚率和生育率普遍較高。傳統上,有自有住宅者的結婚率為 74.98%,生育率為 64.78%,明顯高於無自有住宅者的 59.15% 結婚率和 50.29% 生育率。然而,若將住宅擁有時序納入考量,情況則有所不同:結婚時無自有住宅者的結婚率與生育率反而高於有自有住宅者。婚前無自有住宅者的結婚率達 67.23%,超過有自有住宅者的 47.71%;同樣,婚前無自有住宅者的生育率為 58.36%,亦高於有自有住宅者的 40.31%。

在數據的展現上,筆者認為在只討論有無擁有房屋是否影響結婚與生育時,擁有房子肯定會帶來絕對的優勢,消除許多生活上的不確定性,因此結婚率高出 15.83%、生育率高出 14.49%,呈現絕對的相關性。但若是我們多考慮另一個維度,去探討取得房子的時間點,那是否尚未擁有房子時大家都不結婚生子了呢 ? 統計處的數據告訴了我們答案,婚前與生育前無自有住宅的比例皆分別大於 19.52% 與 18.05%,多數民眾仍舊考量可行的經濟現況與感情基礎來結婚生子,而非單單受困於【沒房子不敢結婚也不敢生小孩】思考裡,進而侷限自己錯過黃金年華,最後後悔莫及。高房價的現況達成迅速購屋的能力也並非一蹴可幾,與心愛之人共組家庭,攜手買房共度餘生也是讀者們可以思考的方向。

 

少子化家庭數量變少,房價怎麼還不下來

原因一 : 房屋老舊

112 年第 34 週內政統計通報指出,截至 111 年底,全國共有 907.0 萬棟住宅和 908.9 萬戶家庭,平均每戶住宅數為 1.00 整體住宅的供需基本呈現平衡狀態,一戶搭配一宅。

全國戶籍概況與房屋稅籍統計表
全國戶籍概況與房屋稅籍統計表

 

 

 

 

 

 

 

 

 

 

 

 

 

 

各直轄市平均每戶住宅數的情況,新北市(1.03)、台中市(1.06)、桃園市(1.02)及台南市(1.01)每戶平均住宅數均大於1,表示住宅供應超過需求;而台北市(0.86)和高雄市(0.97)則顯示供應略低於需求。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變因【房屋屋齡老舊】需要加入討論,因為無論是誰也不希望自己花了人身當中最大的一筆開支購買老舊的房子。若將房屋屋齡超過 50 年的住宅排除,111 年底全國的平均每戶住宅數將下降至 0.89,表示如果不計入老舊住宅,房屋的供應市場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六都之中台北市(0.74)、高雄市(0.87)和台南市(0.88)的平均每戶住宅數低於全國水平,反映這些地區老舊住宅問題較為嚴重;相對地,台中市(0.98)、桃園市(0.97)和新北市(0.96)則顯示非高齡住宅的供應較為充足。

因此,房屋老舊也成為了這些年建商拼命蓋房的因素之一,民眾想買新房也是。而這些屋齡較高的房子後續也會等著危老重建與都市更新等等方式,重新回到房屋市場裡,又或者是轉賣給能夠接受房屋老舊並帶有折價的符合預算消費者。

住宅數概況
住宅數概況
住宅數概況(排除50年以上老宅)
住宅數概況(排除50年以上老宅)
原因二 : 每戶人口數的改變

以下三張圖表中可以看出,民國89年到109年間,全國普通住戶的戶內人口數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6人以上和5人的家庭戶數比例減少了一半,分別降至5.3%和6.5%。而4人家庭的戶數雖然比例下降,但總戶數仍保持增長,顯示許多家庭依然選擇養育兩個孩子。此外,從民國99年到109年,3人家庭的比例穩定在約20%,成為現代小家庭的主流配置。與此同時,頂客族(2人家庭)的比例大幅上升,從民國89年的17.2%增加到民國109年的24.9%。這一趨勢與許多已開發國家相似,夫妻雙方身體健康,主動選擇不生育,且平均教育程度較高。許多這類家庭不養育子女,但選擇飼養寵物,並與寵物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繫。1人家庭的比例也顯著上升,達到25.9%,進一步反映了現代家庭結構的多樣化。

※資料來源 :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圖表【近3次普查全國普通住戶數及平均每戶人口數】與因素一裡 102 底至 111 年底的總計人口數變化裡,我們可以得知雖然台灣人口數目並無太大變化,但全國戶數的大幅上升了156 萬戶,造成了家戶組成結構的改變,而此種改變也直接的支撐了台灣房價的買盤。


資料來源 :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受教育人數變少,也會影響房價嗎 ?

根據《商業週刊》的報導,2025年將標誌著台灣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首次占總人口的20%以上。國發會的推估顯示,台灣45歲以上的壯世代人口比例也將在2025年達到51%,這意味著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位年齡超過45歲。此外,預計到了2028年,15至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將從目前的69%下降至66.3%,首次跌破三分之二,象徵著台灣的人口紅利時期即將結束,社會將進入人力資源重新分配的下一個階段。

原因一 : 人口結構

從人口結構的變化說起,根據民國89年至109年的人口金字塔圖,我們可以觀察到台灣的人口結構逐漸轉變為以青壯年為主的「燈籠型」格局,低年齡人口明顯萎縮。尤其是在109年圖中,15至19歲的人口數量相比上一階層的20至24歲大幅減少了約40萬人,這樣的數據下降相當驚人。儘管減少的原因暫時不討論,我們可以看到20至44歲這一區間依然是目前人口最多的年齡層,這一階段的人群正處於房地產市場的旺盛需求期,合理解釋了房屋需求的主要來源。

若從更長遠的角度分析,少子化對房價的潛在影響將集中在15至19歲及以下年齡層。筆者預估,隨著這些年齡層人口進入成年,房地產市場需求將逐步下降,對房價的實際影響可能需要15至20年後才會顯現。屆時,台灣的房地產市場情勢將發生明顯變化,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資料來源 :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原因二 : 人才教育與缺工方面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107 年(疫情前)營建業職位空缺率為 2.26%,然而到了 110 年,這一數字翻倍增長至 5.14%,顯示出營造業的缺工問題日益嚴重。這波缺工潮不僅因少子化導致勞動人口減少、以及營造業長期以來職災率高、工作環境差使年輕人不願投入,更受到台商回流搶建工廠、前瞻建設、都市更新、危老改建及興建社會住宅等新增工程需求的影響。缺工現象進一步推高了建設成本,導致工程延宕、房價上漲,甚至出現公共工程流標。

 

營造業的形象

營造業屬於典型的「3K產業」(危險、辛苦、骯髒),長期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再加上營造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偏低,現今社會多元職業的出現,零工經濟的盛行,更導致年輕勞動力不願投身此行業,形成了嚴重的缺工問題。報告中統計從業人員的年齡集中在45至64歲之間,顯示出該產業的高齡化問題日趨嚴重。

學者與多數團體也呼籲,要解決這一問題,教育體系的改革至關重要。技職教育在培養具實作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方面有所欠缺,尤其在營造業更為突出。過去的營建業人才培育重點大多集中在土木工程師、建築師等白領職位,忽視了藍領及藍灰領技術工人的培養。因此,有必要在技職教育體系中,系統化規劃營造技術人才的培育,並加強產學合作,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技術人員。

 

公司營運的擴張

如同前段所述,台商回流搶建工廠、半導體產業擴廠、前瞻建設、都市更新、危老改建及興建社會住宅等新增工程都可以歸因到公司營運的擴張,如同下圖統計資料,事業單位預計增加人數的主要因素,不管是製造業製造出建設材料的上游又或者是營業工程業,兩者最高占比皆是公司擴張與多角化經營,退休造成的人力需求甚至還比長期缺工多,雖然目前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建造執照面積和開工面積等建商看好房市的先行指標比起過往 3 年減少許多,多數的建案接近完工與領用使照,讓營造技術工人需求不火熱,建商薪資成本可以降低,但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危老改建與社會住宅等就近的議題依然在持續發酵,短期內可能還會維持著相同的人才需求支撐薪資成本,建商蓋房成本的下降反饋給消費者還需要一段時間。


資料來源 : 勞動部-113年第2次人力需求調查結果概況

 

結論

「少子化」確實是一個對房價帶來長期影響的議題,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家戶人口結構的變化、家戶數的增加、房屋老舊、企業擴張及營造人才培育等問題,將更迅速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房價的走勢。在當前高房價的環境下,買不起房所帶來的壓力和恐懼,往往促使人們選擇不婚不生。而讀者們可以透過本文的第一段,進一步思考這些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並激發出其他個人的見解與啟發。

訂閱電子報_單篇文章
訂閱電子報_單篇文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