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從古至今都是一大難題,而現在肯定比以往更加困難。隨著科技與時代的進步,以前從未有的隱憂逐漸浮上檯面,究竟怎麼教才是最好的方式似乎沒有一個正確答案,只能知道怎麼教是不太好的,然後努力避免,因此今天想跟大家談談為什麼用金錢來獎勵/懲罰小孩不好。
金錢獎勵/懲罰是常見的教育方式
會撰寫這篇文章,主要是我某次在案場看到了這幾個告示,這是大概前屋主留下的痕跡。
金錢獎勵圖/自行拍攝
金錢懲罰圖/自行拍攝
由這幾張照片可以推斷出這戶人家的教育方式,孩子應該是小學年紀,家長用加減零用錢的方式來培養小孩的生活常規。我相信這個方式並不罕見,曾經有許多人都是用同樣的方式教育孩子,老實說小時候我家也有類似的規定。這種方式像是短期特效藥,想短時間改變孩子的行為很有效果,然而長期來說卻有不良影響。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結果要從研究人類行為的心理學談起。從心理學來說,人的行為可以分成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兩者有以下幾個特點:
名稱 | 動機來源 | 特質 | 舉例 |
外在動機 | 金錢、物質的獎賞,或是懲罰。 | 短期有效,長期消退。 | 小孩因為怕被媽媽罵,所以會準時練習鋼琴。後來媽媽不要求了,就不再練習了。 |
內在動機 | 興趣、喜好、自我的想法、信念。 | 短期難培養,長期有效。 | 小孩自己喜歡畫畫,自己自動自發的練習畫畫,不用家長逼迫。 |
在這個例子中孩子如果主動做家事,並不是他內心想要分擔家長的負擔,而是想要獲得零用錢,他所追求的是金錢的獎勵。我認為生活常規的建立要引起孩子的內在動機,讓他真心覺得這是一件該做的事,而非使用外在動機(金錢)來引誘。除此之外,過多的外在動機(金錢)會產生「過度辯證效應」。
什麼是過度辯證效應
過度辯證效應是雷波(M.R. Lepper)和格林尼(D. Greene)所提出的一種認知理論。意思是提供外在誘因,會使個人的內在動機或興趣減弱,如果外在誘因減弱或消失,個體行為可能也跟著消失。以這個的例子來看,10 塊錢也許現在能讓孩子主動洗碗、掃地、做家事,那麼請問以後呢?10 塊錢的吸引力會逐漸下降,屆時只能不斷增加金額,直到做家事的金錢對他沒有任何吸引力。若是沒有金錢獎勵,孩子是不太可能主動做的。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還記得小時候的春節大掃除,父母為了激勵我幫忙家務,只要做家事就可以拿到零用金。第 1 天我努力的掃地,得到了 50 元,我欣喜若狂,畢竟當時的零用錢很少。第 2 天我比昨天更努力的清理浴室,結果只拿到 30 元,我心頭一涼滿是失望,第三天就不願意幫忙了。隨後家長取消這個規則,年幼的我就幾乎沒有在大掃除主動幫忙過了,因此使用金錢獎勵來誘導孩子真的不是一個好方法。
為什麼不要用金錢懲罰
談完獎勵的部分,現在講解不要用金錢懲罰的原因。金錢懲罰容易迷失教育焦點。我們回到這家人的例子,當今天孩子因為鞋子沒擺整齊而被扣了 5 元,他所學到的事就是被扣錢,他沒辦法瞭解該為什麼要把鞋子擺整齊,因為扣錢與避免造成他人困擾(把鞋子擺整齊的理由)之間是沒有鏈結的,他的注意力都被扣錢所帶來的厭惡感所吞沒,根本沒有心思去理解其他的事。父母教導孩子生活規範,是為了讓他的生活變得井井有條,而不是活在生活的挫折中。
此外,在成年人的社會中有太多場域都用金錢作為懲罰,這些懲罰本身威嚇的效果強大,教育的效果微小。小則上班遲到扣薪水,大則交通違規繳罰金等等,身為成年人的我們面對這樣的懲罰都會覺得嚴苛,也無法了解處罰背後的意義,更何況是套用在年幼的孩子身上呢!
有什麼替代方案?
既然金錢用來獎勵與懲罰都不好,那麼有什麼替代方案呢?老實說替代的方式真的不少,我認為最好的獎勵不是物質,而是口頭讚賞。從學理來說,口頭讚賞最能提高我們的內在動機、建立我們的興趣。從生活經驗來看,他人的讚賞所獲得的成就感確實比金錢來的溫暖,而偏偏這是亞洲父母最容易忽略的項目。孩子表現好,我們只知道用金錢、物質來獎勵他,卻忘記孩子最需要的是關愛與讚美,所以請不要吝嗇讚美孩子的好表現。
正確使用物質獎勵的方法
雖然以口頭獎勵為核心,然而物質的獎勵還是有存在的必要,只是要注意運用的方式。使用物質獎勵時,要讓孩子了解詳細的原因與心境,建立較為複雜的脈絡,而非直通的鏈結。舉例來說:孩子主動整理自己的房間,因此買玩具獎勵他。要讓他知道他獲得玩具的原因是他做好的本分,分擔了家長的負擔,孩子才會了解做好本分原來是一件很棒的事。而非讓他覺得整理房間等於獲得玩具。此外,物質獎勵的頻率上也是一大學問,好的獎勵頻率才能強化孩子的行為效果。教育心理學家斯金納(Skinner)依照獎勵的時間與數量劃分出4種不同的獎勵頻率,請參見下表:
模式 | 效果 | 以家事為舉例 |
定時定量 | 差 | 每次做家事給予固定的獎勵 |
不定時不定量 | 好 | 有時候做家事會獲得不同的獎勵 |
定時不定量 | 普通 | 每次做家事或會得不同的獎勵 |
不定時定量 | 普通 | 有時候做家事會獲得固定的獎勵 |
以這家人的例子來看,主動洗碗 1 次給 10 元,就是屬於定時定量的模式,而這樣的效果是最差的。而最佳的模式是不定時不定量,確實不定時不定量所帶來的期待與驚喜感,更能加深我們的行為。在期待獎勵之餘,還能塑造孩子的行為,並且有足夠的心思去感受行為背後真正的意涵。
現在的教育真的不簡單,雖然現在教育已經從打罵教育逃脫,然而仍有進步的空間。父母除了憑藉自己的生活經驗之外,亦可以多閱讀教育類書,例如教育心理學等等,補充更多的教育知識才能給孩子更完美的教導。畢竟我們的一言一行,採用的每個教育方法都會深深影響孩子,將他塑造成完全不同的人。期待天下的父母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針,使得孩子有個健康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