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初次看屋,很多人在現場才發現,房仲或代銷的話術攻勢不斷,自己完全跟不上節奏,看完才驚覺,怎麼什麼重點都沒問到?看屋不是走馬看花,而是一場資訊與心理戰。如果事前沒有做好功課,很容易被現場的氣氛影響,甚至受話術影響,最後錯過適合自己的房子。
從看屋前的準備、現場該問的關鍵問題,到判斷房屋是否符合需求,這些都是你能否買到「理想中的家」的重要關鍵。本篇文章房市氣象台將帶你掌握初次看屋的必備心法,不只教你看什麼、問什麼、比較什麼,更讓你在看屋時不再迷茫,真正找到符合需求、住得舒適的家!
看屋前的準備:做好功課,避免踩雷
很多人以為看屋就是到了現場,走一圈、看看採光、問問價格,但其實看屋的準備工作做得越充足,現場才能更精準比較,避免浪費時間,所以在正式約看之前,建議先透過網路查詢物件、甚至先了解一些簡單的基本房屋名詞,到現場時才能有條理地詢問細節,不會被話術帶著走。
1.1善用線上平台,初步篩選合適物件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網路發達的現在,不用出門也能掌握市面上的房屋資訊,以下列出幾個常見的房產查詢平台,幫助你初步篩選物件:
591房屋交易網
- 台灣最熱門的房屋買賣與租賃平台,可篩選價格、地段、坪數、房型等條件。
- 優勢:有眾多屋主直售物件,省去仲介費,選擇多元。
- 注意:部分物件資訊可能未更新,建議進一步聯繫確認。
樂居Leju
- 主要提供預售屋與新成屋資訊,適合有興趣買新建案的買家。
- 優勢:提供建案詳情、銷售進度與建商資訊,適合鎖定某區域某特定建案的買家。
- 注意:部分建案資訊可能偏向廣告性質,需自行進一步驗證。
樂屋網
- 結合查詢中古屋與新成屋資訊綜合平台。
- 優勢:可篩選社區型態(大樓、透天、公寓),方便比較。
- 注意:某些物件重複刊登,需多方確認真實性。
內政部實價登錄
- 政府提供的房價透明查詢平台,可查詢實際成交價格。
- 優勢:可查詢歷史成交紀錄,了解區域行情。
- 注意:資料更新有時間差,最新成交資訊需等一段時間才會更新。
建議先在平台上設定篩選條件(如總價範圍、坪數、房型、樓層、屋齡等),初步篩選再進一步聯繫仲介或屋主,安排看屋時間,避免到現場才發現不符合需求,浪費時間與精力。
1.2看懂房屋基本名詞,看屋不當冤大頭
掌握基本房產術語,能幫助你更精準判斷物件的優缺點,統整了幾個最重要的房市基本名詞:
建坪 / 使用坪數 / 室內坪數
- 建坪:指房屋的建築面積,包含主建物、公設等。
- 使用坪數:實際可以使用的空間,不包含公設,通常比建坪小。
- 室內坪數:僅計算住家內部的空間,若是大樓,室內坪數會比建坪少,因為公設比。
車位種類
- 坡道平面車位:最方便的車位類型,無需升降設備,價格較高。
- 機械車位:透過升降設備停車,分為「升降平面」(較方便)與「塔式機械車位」(操作較慢)。
- 騎樓或公有停車格:部分物件標榜「有車位」,但其實是租用公有停車場,購屋時要特別確認。
採光與通風
- 單面採光:房屋只有一側有窗戶,可能導致通風不佳。
- 對外窗:若有對外窗,能確保空氣流通,降低潮濕與發霉問題。
- 邊間 vs夾層戶:邊間通常有較好的採光與通風,而夾層戶(四周被其他戶包圍)則可能通風較差。
屋齡 & 屋況
- 新成屋:屋齡在5年內。
- 中古屋:5年以上的房屋,需特別檢查漏水、管線老化等問題。
- 增建:有些中古屋可能有違建問題,購買前需確認是否符合法規,避免影響未來交易。
1.3 設定「看屋條件」,避免被話術牽著走
看屋前先釐清自己的需求,設立明確的條件,才能在看屋時快速有效地篩選物件,減少時間浪費,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思考:
預算範圍:總價、貸款條件、頭期款可負擔範圍。
地點需求:工作、學區、交通、商圈等條件。
房屋類型:預售屋/新成屋/中古屋。
樓層選擇:低樓層、高樓層各有優勢,要依照自身需求決定。
社區管理:管理費、垃圾處理方式、住戶組成等。
看屋現場必問問題與心法
房市氣象台幫大家整理看屋時必問的關鍵問題,還有如何識破話術、避免掉入陷阱的心法,讓你在現場能更有方向,不會被話術帶著走!
2.1房屋內部條件必問問題
屋齡 & 結構
- 屋齡是幾年?建築結構是RC還是鋼骨?(影響耐震、貸款成數)
- 這棟建物有無增建或違建部分?是否被檢舉過?
社區管理與居住品質
- 管理費一個月多少?包含哪些服務?
- 有沒有24小時保全?垃圾怎麼處理?
- 社區有沒有公設?使用是否需要額外收費?
- 住戶組成如何?以自住為主還是投資出租?(影響社區穩定度)
停車位
- 車位是類型為何?車位大小多少?
- 車位是登記產權的還是「租用」的?
- 如果是機械車位,使用狀況及定期保養狀況?
水電與管線狀況
- 水電、管線是否曾更新?目前狀況如何?
- 有沒有漏水紀錄?附近住戶是否曾反映漏水問題?(中古屋常見大問題)
噪音 & 採光
- 環境噪音如何?是否有交通噪音、鄰居噪音?
- 房子的朝向?下午太陽會不會直曬?
※如果仲介或屋主對某些問題「閃爍其詞」,建議多問幾次,或自己查詢相關資訊,避免踩雷。
2.2房屋外部條件必問問題
除了房子內部,周邊環境更是影響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這些問題能攸關未來的居住便利性與潛在風險。
交通機能
- 捷運站、公車站步行距離?有無直達?
- 是否有規劃中的捷運或重大交通建設?
生活機能
- 附近有沒有超市、傳統市場、便利商店?
- 最近的醫院、診所、藥局在哪?就醫方便嗎?
- 附近有沒有學區?
社區環境與安全
- 社區是否有監視系統、管理員?是24小時還是輪班制?
- 有沒有嫌惡設施?(殯儀館、垃圾場、高壓電塔、夜店)
※建議可以在不同時間點(白天、晚上、假日)到附近走一圈,親自感受環境氛圍與安全性。
2.3 識破話術,避免掉入銷售陷阱!
房仲、代銷的主要目標是成交,所以有時會用一些「話術」來讓你加快決定,這裡整理幾個常見的銷售話術,以及如何破解!
話術1:「這間很多人看了,你不下訂可能明天就沒了!」
破解方法: 不要被壓力影響決策,先確認實價登錄,看是否真的熱門。
話術2:「這價格是屋主最後底價了,不能再談!」
破解方法: 一樣先查詢實價登錄,再試著談條件,例如減少斡旋金、爭取裝潢補助等。
話術3:「這個地段保值性很高,以後一定會漲!」
破解方法: 查詢區域過去幾年的實價登錄紀錄,確認是否真的有穩定增值。
話術4:「現在買最划算,過一陣子就會漲價!」
破解方法: 除非有官方公告的大型建設計畫,否則未來漲跌無法預測,不要盲目相信話術。
結語:做足功課準沒錯
如果在第一次看屋時準備不足,很容易被資訊轟炸,甚至被銷售話術帶著走,到最後還是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掌握正確的方法,看屋可以變成一場有條理的「篩選過程」,而不是混亂的資訊大爆炸。
做好這三件事,你的看屋效率一定會提升:
看屋前準備要完整
善用591、樂居、樂屋網及內政部實價登錄等平台,先篩選符合預算、地點、類型的物件,避免到了現場才發現房子根本不符合需求。
現場問對問題,精準判斷物件好壞
從屋況、車位、社區到噪音與採光,事前列好問題清單,看屋時就能更有方向。
識破話術,保持理性
房仲或代銷常用「這間很多人看」、「過一陣子就會漲」等話術來催促成交,但買房是長期決策,決策應該建立在客觀分析上。
看屋的過程是篩選合適物件,而不是單純聽銷售介紹,只要事前做好功課,現場問對問題,並保持理性分析,就能在眾多選項中,找到那間真正屬於你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