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商用不動產多元化趨勢:塑出辦公、零售體驗新格局

3大商用不動產多元化趨勢:塑出辦公、零售體驗新格局

分享:

商用不動產的定義

除了住宅用途外,所有不動產皆可統稱為商用不動產。廣義而言,凡是具備「商業用途且能產生收益」的不動產,都屬於商用不動產的範疇。

下表舉例各種商用不動產的分類:

分類 不動產項目 代表性案例
休閒不動產 渡假村、遊樂園 六福村、麗寶樂園
商業不動產 購物中心、辦公大樓、百貨公司、商場 京站時尚廣場、新光三越台北信義店
工業不動產 工業廠房、倉庫 台中工業區、新竹科學園區
特殊使用 安養中心、墓地、醫院 台北慈濟醫院、生命園區

 

商用不動產市場的現況與挑戰

在商業不動產領域,百貨公司、商場、辦公大樓與購物中心憑藉其穩定的現金流收益,長期以來即為多數不動產開發商及壽險機構青睞的投資標的。

此類資產具備穩健且持續增長的獲利能力,不僅有助於達成長期收益目標,亦為歷來不動產開發業者所著重的核心項目。

以臺北知名地標「台北101」為例,其不僅是臺灣的代表性建築,更採中高樓層辦公、低樓層商場的複合式規劃,藉由地標效應,顯著提升信義區的能見度與區域發展潛力。

此外,如華泰名品城與新店裕隆城等購物中心,藉由引進國際知名品牌並塑造獨特的商業氛圍,成功帶動商圈改造與人潮聚集,展現了商業不動產結合品牌效益與區域發展的有效策略。

商業不動產的發展趨勢,往往深受總體經濟景氣、政府政策及全球經濟脈動的牽動。舉例而言,2018年首次中美貿易戰期間,台商回流潮湧現,迅速推升臺灣廠辦需求,進而導致價格上揚並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

隨著臺灣社會高齡化程度加深,各地對於養生村與安養中心的需求亦與日俱增,相關設施陸續設立,以應對未來長照與高齡照護的趨勢。

再者,2020年新冠疫情加速了電子商務產業的蓬勃發展,顯著提升了全臺倉儲物流設施的需求。

綜觀而言,各類型商用不動產隨著不同時期的產業變遷與社會結構演進,呈現出多元且動態的發展格局。

2025年商業不動產三大趨勢

AI技術助燃製造業熱度,工業廠辦需求顯著攀升

在全球人工智慧技術的浪潮下,臺灣憑藉其在全球關鍵硬體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正面臨一波強勁的工業廠房與相關製造設施需求。

尤其是在高效能運算(HPC)、伺服器以及晶片封裝等關鍵領域需求的強勁拉動下,工業用地與廠辦空間已然躍升為資本市場與開發商競相佈局的重點板塊。

軟體與自媒體產業崛起,辦公空間需求增加

AI應用的蓬勃發展,不僅推動硬體產業革新,更同步催生軟體開發、數據服務與創新科技等產業的快速成長。

軟體產業以「輕資本、高人力」為特性,其核心競爭力在於人才,因此,從業人員數量的增長將直接帶動辦公空間需求的穩定攀升。

自媒體產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勞工意識的抬頭,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世代跳脫傳統雇傭關係,轉向個人品牌經營與創意事業的開拓。

隨著自媒體經營規模的擴大,也將產生對穩定工作空間的需求,例如影音製作工作室、內容創意協作場域等。

遠距工作常態化,共享空間需求應運而生

新冠疫情加速了遠距工作的普及,其可行性與效率在2025年已獲市場普遍認可。

遠距與彈性工作模式蔚為風潮,企業與個人接受度俱增。此趨勢催生了共享辦公室、商務中心及具備工作機能的咖啡空間等新型態商業不動產,以其靈活高效的特性,成為市場中快速崛起的新星。

 

結語

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投資大型工廠或土地門檻較高,資金與資訊取得均具難度。然而,近年來政府積極調控住宅市場,促使多家大型建設公司將目光轉向商用不動產中具潛力的微型辦公室市場,並於2025年調整企業策略與產品方向,以應對市場變化。

在都會區與科學園區交匯、交通便捷的樞紐地段,微型辦公室憑藉其彈性使用特性,已成為備受矚目的新興不動產類型。此類產品不僅有機會帶來穩定的租金收益,更可隨著承租戶營運規模與使用需求提升,適度調整租金水準,兼具投資報酬與資產靈活性的優勢。

微型辦公室多採商業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傳統住宅出租常見的房客管理與維護困擾,對於中小型投資人而言,實為一項相對省心且具長期發展潛力的商用不動產投資選項。

分享:

訂閱電子報_單篇文章
訂閱電子報_單篇文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