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買房不是「不喜歡再退貨」這麼簡單!無論是預售屋還是中古屋,合約都是你與賣方(建商或屋主)之間最重要的保障文件。但偏偏,很多人對購屋條款不熟悉,到了簽約現場才發現看不懂專業術語,最後糊裡糊塗就簽了。
結果可能過了幾個月才發現:交屋坪數縮水?為什麼違約金如此高?管理費怎麼這麼貴?房子漏水了但建商不處理?其實這些問題,在簽約前就可以避免,關鍵在於你是否看懂合約,並問對問題!
房市氣象台帶你一起拆解購屋合約,不管是預售屋還是中古屋,哪些「關鍵條款」一定得注意?合約裡有什麼隱藏的「雷區」?該如何確保自己的權益?這篇文章讓你買房不踩雷,簽約更安心!
合約重點解析:預售屋 vs中古屋,條款大不同
購屋合約依照不同類型的房屋,合約內容有很大的差異。最常見的購屋方式是預售屋與中古屋,兩者在交易模式與權益保障上大不相同。
1.1 預售屋 vs. 中古屋
項目 | 預售屋 | 中古屋 |
交易對象 | 建商 | 屋主(多數透過仲介) |
房屋狀態 | 尚未完工,依合約約定交屋 | 現場可驗屋,立即交屋 |
付款方式 | 頭期款+工程款分期支付,最後交屋款 | 依貸款成數支付,尾款於產權過戶時支付 |
面積計算 | 依建商規劃,可能與實際坪數有落差 | 依不動產謄本記載 |
履約保證 | 透過價金信託或價金返還機制確保資金安全 | 透過仲介成交時,通常會有履約保證機制 |
保固條款 | 建築結構15年、設備1年保固 | 無保固,房屋狀況需自行確認 |
違約條款 | 合約明確規範違約責任,須確認細節 | 依買賣雙方協商條件為主 |
表1:預售屋與中古屋比較差異
預售屋的付款方式較為彈性,但未來交屋條件存在變數,而中古屋交易透明度較高,可立即驗屋,但沒有建商提供的保固機制。
1.2 預售屋合約重點解析
合約中的關鍵條款
履約保證方式:應確認是「價金信託」或「價金返還」,保障機制不同,影響資金安全。
交屋坪數計算方式:預售屋交屋時坪數可能與合約不同,需確認誤差範圍與找補計算方式,以免支付額外費用。
付款進度與交屋款比例:政府規定交屋款應至少佔總價5%,若比例過低,可能影響建商後續交屋誠意。
違約金比例:建商違約的賠償條件須清楚載明,買方違約金不得超過總價15%。
建材與設備規範:建議要求列出具體品牌與規格,避免出現「同等級品」等模糊用語,避免交屋後發現品質不如預期。
房市氣象台提醒:預售屋的合約雖然多數符合政府規範的定型化契約,但仍可能夾帶「個別磋商條款」,有些條款對買方不利,應特別仔細檢視。
1.3 中古屋合約重點解析
合約中的關鍵條款
房屋現況說明書:應詳細列明房屋的現況,包括漏水、壁癌、違建等狀況,並確認屋主是否誠實揭露。
產權過戶與貸款條件:確認屋主產權是否清楚,是否有抵押貸款尚未清償,避免產權移轉時產生糾紛。
稅費分攤:應明確規定契稅、土地增值稅、代書費等如何分擔,以免額外負擔。
管理費與公設維護費:社區型住宅,應確認管理費計算方式,並了解是否有額外的修繕基金支出。
交屋時間與點交標準:交屋時是否包含裝潢、家電,並載明點交標準,以避免爭議。
房市氣象台提醒:中古屋沒有建商提供的保固,購買前務必親自驗屋,並要求屋主在合約中清楚載明房屋狀況,避免交屋後才發現問題。透過仲介成交通常會有履約保證機制,若是與屋主私下成交,則需更謹慎評估付款與產權過戶的安全性。
合約雷區整理:購屋合約中的常見陷阱
2.1 預售屋合約常見雷區
雷區1:交屋坪數與找補條款不清
交屋時實際坪數可能與合約記載有所誤差,通常允許誤差在3%內,超過時買方可要求解約。部分合約未明確訂定「如何計算找補金額」,可能導致買方在誤差範圍內仍須支付額外費用,建議仔細確認。
雷區2:付款條件不合理
按照政府規定,交屋款至少應佔總價5%,若合約設定的交屋款過低,可能代表建商為了減少交屋責任,購買時應特別注意。部分建案要求提前繳納工程期款,應確認付款進度是否符合政府規範,避免因建商財務問題而影響交屋。
雷區3:建材規格含糊不清
合約中若僅寫「採用同等級建材」或「依現場狀況調整」,代表建商有權替較低等級的材料。建議要求在合約中明確列出建材品牌、型號、規格,避免後續爭議。
雷區4:保固條款不完整
依政府規範,建築結構保固15年,設備保固1年,應確認保固內容是否符合政府標準。應確認哪些項目屬於保固範圍,避免日後發生問題卻無法申請維修。
雷區5:解約與違約條款不對等
需確認若建商延遲交屋,買方是否可主張違約賠償,是否有明確的補償機制。
2.2 中古屋合約常見雷區
雷區1:產權不清
需確認房屋產權是否乾淨,是否有抵押貸款、查封登記或設定他項權利,避免過戶時產生糾紛。若是透過仲介成交,應確認是否有履約保證,確保交易資金安全,避免付款後屋主無法如期交屋。
雷區2:房屋現況未揭露
若未簽署房屋現況說明書,屋主可能隱瞞房屋瑕疵,如漏水、壁癌、管線老舊、違建等,導致交屋後才發現問題。
雷區3:稅費分攤不明
契稅、土地增值稅、代書費等以及房屋尚有費用未繳清,應在合約中明確載明由誰支付,避免產生額外費用爭議。
雷區4:交屋條件標準模糊
合約應明確載明交屋時間,並確認過戶後多久內完成點交,避應載明點交範圍,例如是否包含家具、裝潢、冷氣、熱水器等,以免交屋後發生糾紛。
雷區5:違約條款偏向賣方
合約中建議要求增加「貸款未過可無條件解約」的但書條款,但並不是每一位屋主都會接受這個條款。若賣方違約,應確認違約金比例是否合理,避免發生買賣方交易失衡的情況。
預售屋的合約由建商提供,通常較為嚴謹,但仍可能存在例如坪數誤差、付款條件、違約金計算方式等,這些都需要仔細檢視,中古屋是買賣雙方自行協議,合約彈性較大,因此更需要明確規範房屋狀況、產權問題、交屋時間、點交標準等,才能避免後續爭議。
合約審閱:五個保障步驟
買房簽約不是走過場,因在簽約前,一定要做足功課,確保自己簽的合約是公平合理的,避免日後吃虧。
第一步,預留時間細讀合約
預售屋規定合約至少要有5天的審閱期,內政部也有提供「預售屋買賣契約書範本」和「成屋買賣契約書範本」,建議下載對照,確認合約內容有沒有問題。
第二步,確認付款方式和履約保證
預售屋的款項多半是分期支付,因此要確認付款進度是否合理,交屋款至少要佔總價5%,如果過低,可能代表建商想減少責任,這點要特別小心,此外,預售屋應該要有價金信託或價金返還機制,確保錢不會被建商挪用。而中古屋如果是透過仲介成交,也會有履約保證,確保過戶前資金安全。
第三步,交屋時的條件一定要確認
預售屋交屋時,所以一定要確認坪數誤差範圍,如果有差異,金額要怎麼補或退也要條列清楚,中古屋則要確保交屋時的「點交標準」,是否包含房子內的裝潢、家電等設備,都應該寫在合約內。
第四步,違約責任不能忽略
違約條款往往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部分,合約裡一定會規定買方和賣方違約時該負的責任,建商或賣方若違約,有無賠償條款或遲延交屋罰則,不可忽略買賣雙方違約責任是否對等。
第五步,承諾都要白紙黑字寫進合約
不管是建商的銷售人員、仲介,甚至屋主,口頭承諾都不具法律效力!包括:付款方式、建材設備、交屋標準、違約條款等,都應該要求對方白紙黑字寫進合約,以避免日後爭議。
結語:簽約前多一分細心,買房後少一分煩惱
不管是預售屋還是中古屋,合約裡的付款方式、履約保證、交屋條件、違約條款,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掉以輕心,合約不是拿來當形式文件簽一簽,而是買方保障自己的工具,看不懂的條款就問,覺得有疑慮的內容就要求修改,千萬不要因為怕麻煩或趕時間,就草率簽約。
房市氣象台要提醒所有購屋者,簽約前,記得停、看、聽。
「停」下來仔細檢查合約,「看」清楚每個條款是否合理,「聽」專業人士的建議,確保內容保障自己的權益,買房不是衝動消費,而是長期責任,細心審閱合約,才能讓這筆交易圓滿成功,為自己打造一個真正安心的家。